多领域发力促消费 夯实经济“压舱石”
发表于 2020-05-22 00:00:00 行业洞察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已经连续六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应对疫情冲击,消费更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焦点话题。多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表示,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发力点,要在促进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快回补的同时,充分挖掘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费领域,疫情倒逼消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平台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需求快速成长,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社交零售、直播带货等新消费增长势头强劲。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不断升级,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内需市场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在杨元庆看来,要推动消费升级,个人电脑等智能设备产品是“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他建议,一些地方开始推广的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应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消费者早日掌握先进的生产力和创新工具,推动依托个人电脑产品开展创新创业,提升生产效率,助力欠发达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弥合数字鸿沟。
据了解,这也是下一步的政策发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明确,下一步促进消费的重点是积极稳定汽车、家电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同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和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大力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智能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回补。
围绕信息消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5月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方面,将加速培育壮大疫情期间已展示出来的诸如超高清直播、云会议、云旅游等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另一方面,继续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拓展信息服务新兴业态,推进5G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研发与规模应用,带动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支撑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
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闻库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网络能力,建设优质网络,特别是加快5G、数据中心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吉比特光纤网络和大型数据中心,打造一张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网。
有关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张近东表示,当前技术驱动消费购物的趋势更加明显,企业要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加速数字化建设,以适应新的需求。“新基建”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他透露,苏宁将不断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人、货、场进行更加深度的数据采集,从而形成消费者、产品、服务、营销、渠道、物流的全面数字化体系,彻底打通整个供应链体系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将从加强仓储物流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全融合的智慧零售场景等方面发力,以技术为手段和支撑,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体验。
服务消费的提质扩容,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杨元庆以医疗服务为例指出,突发的疫情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他建议,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加快建设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科研机构的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健康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张水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近几年,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将会是一个“数字社会”。疫情催化了新技术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但能够推动新型消费成长,也将助力中国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张水波表示。
援企稳岗扩就业 保就业要精准发力
从“六稳”到“六保”,就业始终被置于首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宏观调控核心指标之一。稳就业、保就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需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要在援企稳岗上持续加力,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在确保重点群体就业上下功夫,着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要挖掘服务业、平台经济等方面潜力,不断扩容就业蓄水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日前指出,从城镇调查失业率变化来看,2月份是6.2%,3月份是5.9%,4月份是6.0%,月度之间的波动比较小,整体是平稳的。但是目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1至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万人。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6.0%,比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
代表委员表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也是受到疫情冲击的主要对象。保居民就业的政策措施需要充分考虑疫情冲击特点,做到精准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提出,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以及助企纾困,密集出台大量政策举措,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蔓延,国内外因素叠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降,一些中小企业“找订单难”,生产经营压力较大。
姚劲波建议,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用工及融资成本。包括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他还建议,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
“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供需矛盾。”姚劲波建议,有针对性地出台社保缴纳指导性政策,如社保缴纳部分可由双方用工企业共同缴纳,并约定分摊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小微企业稳,则经济发展稳,就业保障稳。他建议,在金融扶持的基础上,引入产业力量,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综合扶持。加强产业链协同,通过数据、资金、人才等环节的打通共享,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协同合力。
保就业还要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刘爱华介绍,4月末外出农民工规模已经恢复到往年的九成左右,但离正常水平仍然有距离。今年有874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要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准确把握就业结构性矛盾,着力稳经济、拓岗位、兜底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他特别提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化解结构性就业难题,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保居民就业还需要开发更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张占斌指出,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抓手。要着力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抑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
此外,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在此次疫情中,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催生出新就业形态,成为保就业的生力军。未来要持续挖掘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在推动就业扩容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
全国工商联在《关于改善平台经济税收政策环境的提案》中提到,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尤其是增加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
张占斌提出,要鼓励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挖掘新型就业的巨大空间。一是积极有效地支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扩展新兴产业的就业空间。二是适应就业形式的创新需要,大力鼓励零工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使技术创新与就业创新有机结合,形成更强的融合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我国疫情得到较快抑制,及时启动复工复产激活了就业存量,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也能对冲国际市场的损失,且经济潜能还有很大释放空间,技术创新与应用正逐步取得突破,加上及时出台一系列宏观经济和稳就业政策,有望实现全年就业稳定向好。
他表示,相关的财政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和其他经济社会政策应最大程度地支持就业,应将扩大内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和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形成“扩需求—促就业—保收入—增消费—推经济”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