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有市场人士担忧,信贷支持力度是否减弱。对此,有关专家表示,7月贷款同比少增,体现了“总量适度”“精准导向”等货币政策信号,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总体支持力度并未减弱,而且结构改善、更加精准。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较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少增8173亿元和631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信贷投放要和经济恢复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会产生资金淤积,无法有效使用。当前疫情防控局势平稳,经济运行基本恢复,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背景下,人民币贷款年内首度出现同比少增,是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体现。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随着经济增速向潜在水平回归,宏观杠杆率也将逐步回归至合理水平。
中国经济二季度出现了明显反弹,GDP同比增长3.2%,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金融支持下,各产业恢复较快,需求逐步恢复。物价水平也保持基本稳定,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但核心CPI降至低点,物价总体可控;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下半年将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着力稳企业保就业。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当前货币增速回调、信贷期限结构调整,说明货币政策强化精准导向,不仅有利于实体经济精准纾困,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从结构上看,7月信贷少增部分主要源于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减少。数据显示,7月份,企(事)业单位的短期贷款减少2421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021亿元;但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290亿元。
王青认为,在政策引导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改善推动下,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保持较大幅度多增,企业信贷期限结构继续改善。同时,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明显多增。由此可见,信贷保持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受贷款增速下行、派生存款增速随之放缓的影响,7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
温彬表示,7月M2增速回落预示着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投向、结构优化;M1当月增速达6.9%,创下了2018年5月以来的新高,说明企业资金运用的活跃度提升,经济恢复将持续向好。
尽管如此,当前经济恢复中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尤其是稳企业保就业压力较大,中小微企业经营进一步恢复还面临不少困难。
此前,易纲曾明确表示,预计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已累计增加13.08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全年信贷增量计划,剩余5个月有近7万亿元新增信贷,仍会对稳企业保就业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全年能够实现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目标。在政策重点支持下,主要满足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需求的企业中长期贷款还将保持同比多增势头。
此外,央行多次提出,要重点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两项直达工具,尽可能多地将受疫情冲击的小微企业纳入支持范围。通过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体系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
温彬认为,金融部门将继续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严控资金空转套利,并提前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和防范,为经济恢复发展营造安全稳健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