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河钢集团召开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会。发布会现场,新闻发言人、副总经理李毅仁与各位媒体记者围绕推进行动计划,就河钢集团在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重点举措进行交流。
新华社:河钢集团氢冶金将来占比是多少?氢从哪里来?吨钢耗煤降碳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河钢集团预计“十四五”末将建成360万吨的氢冶金,一期60万吨采用焦炉煤气做还原气,剩余300万吨采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河钢集团“十四五”规划建成年发电量50亿度的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
我国吨钢煤耗CO2排放由1995年的4t左右降低至2t左右,降幅在50%左右。未来通过流程变革、新技术进步,这个数值还将继续下降,但降幅程度还得看技术进步的程度。理想情况下,如果全部变为氢冶金或者废钢短流程,吨钢煤耗的CO2排放量将降为0.4-0.6t,降幅可以达到80%。
《世界金属导报》:废钢利用对钢铁行业减排具有重要的作用,请您具体谈谈河钢集团如何实现废钢比例的提升。
河钢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绿色制造引领实力”、“对固体废弃物利用等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施全流程绿色技术覆盖和引领,实现绿色技术工程化能力”。据统计,提高废钢利用率可以明显降低钢铁生产流程的吨钢碳排放,多用1t废钢将减少1.6t的CO2排放。所以钢铁企业必须紧抓住废钢这一战略资源,研究废钢资源再利用,从源头抓起,提高电炉炼钢比例,以及转炉、电炉的废钢比例。河钢集团预计在2030年电炉短流程占比达到25%,转炉废钢比提升至20%,因此河钢集团急需掌控稳定优质废钢供应渠道和建设废钢加工网络。
河钢集团拟在河钢石钢新区实施报废汽车废钢资源化再利用项目,以报废汽车拆解为切入点进入废钢产业,借助河钢石钢全废钢冶炼的工艺特点,增加集团与汽车主机厂的合作黏度,深耕废钢上下游市场,逐步稳定废钢供应渠道、建设废钢加工网络,最终要建成集团以京津冀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汽车拆解、废钢回收、加工、仓储、配送一体化的废钢产业。预计“十四五”末达到年经营规模500万吨,2030年实现经营规模达到1000万吨。废钢资源化再利用,不仅能够实现集团在冶金行业的上游资源整合、大幅提高在钢铁冶金原料领域的话语权,更将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型标杆企业,助力集团成为国内钢铁企业绿色发展、超低排放的领军企业,为国家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做出河钢贡献。
《中国冶金报》:结合能源结构变化,请具体介绍一下河钢集团将在哪些领域引领氢能冶炼发展?
目前,河钢集团正在与全球著名的矿业冶金企业特诺恩集团合作,共同开展氢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工作,从低成本制氢、氢气直接还原、气体净化、二氧化碳脱除和深加工、水处理等全流程进行创新研发,通过改变能源消耗结构,使用富氢气体代替钢铁长流程依赖的焦炭和煤,从工艺源头削减碳排放;通过对副产物CO2进行捕集和精制,制成成品级CO2产品用于下游产业,完成末端治理。整个研发工作将通过剖析技术全过程和工艺全流程,探索解决矿石氧化物还原脱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推动传统工艺由“碳热还原”向“氢气还原”变革。这是通过能源结构的彻底改变和冶金工艺流程的颠覆性创新实现由“碳减排”向“零碳排”的转变。
按照计划,将在河钢宣钢厂区建成一座年产120万吨的直接还原厂,其中一期60万吨采用焦炉煤气做还原气,计划于2021年底投产,这将是全球首座使用富氢气体直接还原铁的工业化生产厂!二期60万吨将采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做还原气,真正实现无化石能源冶炼。
《河北日报》:河钢集团区位调整、转型升级对河北省高质量落实碳减排目标具有哪些意义?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钢集团区位调整、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河钢唐钢新区、河钢石钢新区已经于2020年下半年相续建成投产。建设河钢唐钢新区、河钢石钢新区,是河钢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是河钢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体现。通过两个新区建设,不仅为现代城市发展腾出更多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使区位结构、工艺流程、产品结构从根本上得到了优化提升,为打造代表钢铁工业发展方向的全流程绿色化智能化“未来梦工厂”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钢唐钢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对钢铁主业产业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推动装备大型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实现工艺及装备智能化升级,达到全流程工艺的碳减排。河钢唐钢新区采用无泄漏管廊运输(270公里),从根本上杜绝了无组织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建设智能无人化料场(世界首座大规模的钢铁企业数字化料场)、无人天车仓储区、全流程一体化生产管控系统、智能检化验中心,实现绿色低碳无人化物流。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长流程能效提升与能耗监控,科学进行降碳。河钢石钢新区通过长流程向短流程变革,实现工艺源头降碳。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省钢铁企业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河钢区位调整、转型升级的成功,尤其是两个新区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可以为我省钢铁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河钢集团“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率先启动建设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直接还原示范工程,项目将从分布式绿色能源、低成本制氢、焦炉煤气净化、气体自重整、氢冶金、成品热送、二氧化碳脱除等全流程进行创新研发,探索出一条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甚至“零碳”经济的最佳途径,从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入手,彻底解决钢铁冶金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从而引领传统钢铁冶金工艺变革。同时大力发展热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唐山、邯郸等地区布局加氢站,推动河北省氢能汽车运输体系的发展,促进我省公共交通运输行业的碳减排。
凤凰网:钢铁产业对于推动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非常关键。您认为,钢铁工业对未来低碳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据了解,河钢是国内最大的家电板和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在改善钢铁产品质量,通过轻量化实现碳减排方面,有哪些举措,获得了哪些成果?
钢铁企业具有“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通过钢铁制造功能,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迄今为止应用范围最广、最经济、最环保的金属材料。通过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可以促进资源能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社会价值。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推动钢铁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跨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循环。所以说,钢铁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钢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综合性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可替代。全生命期最环保、应用范围最广的金属材料。钢铁材料具备可循环性,钢铁的使用,对于推动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非常关键。无论是轻便节能的汽车或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钢铁都是低碳绿色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铁的轻量化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河钢是国内最大的家电板和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研发、评价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产品为核心的上下游生态圈。提升产品性能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考虑碳减排。开发具有高性能、轻量化、长寿命、近终型、可循环等绿色低碳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低碳钢铁产品,实现跨领域协同降碳。同时开展钢铁产品生态设计和低碳生产。利用生命周期评价进行碳排放量化、碳足迹分析,查找产品生产工艺碳排放关键点,优化产品对比方案,指导产品绿色低碳设计。通过钢铁产品的生态设计和低碳生产,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
《经济时报》:2020年由河钢集团、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发起的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院建设的具体进展情况,以及对于引领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所做的工作。
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以研究探讨未来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目标,致力于构建钢铁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圈。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发展研究院的国际化平台作用,加强与全球钢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协会组织交流合作,为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在由11名院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指导下,已开启《重大技术创新与钢铁产业发展》、《绿色化与钢铁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与钢铁产业发展》、《钢铁产业发展指数评价》四个课题研究工作,并成立四个课题研究组,预计2021年10月份发布研究成果。
河钢集团作为世界钢协主席单位和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发起单位,将积极融入绿色、低碳的全球化浪潮,用河钢人特有的自信与智慧,担当、创新、务实,持续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烙上“中国印记”,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钢铁力量”。
长城新媒体:河钢集团响应“一带一路”收购塞尔维亚钢铁厂,成立河钢塞钢,请介绍一下目前河钢塞钢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低碳发展战略。
2016年,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河钢塞钢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中东欧钢铁产能合作新典范。
河钢收购钢厂以来,将国内钢铁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企业运行模式及管理经验在当地成功实践,从接手半年扭亏,到2017年全面复产,2018年生产经营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2019年,管理团队获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不利影响,河钢塞钢积极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创效能力,继续保持了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位置。
河钢塞钢一直高度关注低碳发展,并致力于提升企业环保水平。为此,河钢塞钢在进行设备升级改造的同时启动能源和环境保护综合改造工程,引进中国及全球先进的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工艺和新技术,植入21项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使改造后的河钢塞钢在节能环保、绿色制造上达到欧洲领先水平,成为节能、绿色、智能现代化工厂。这一绿色举措与塞政府的环保目标不谋而合,得到塞政府的充分认可;项目也入选了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发展项目数据库”。